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摘抄 > 正文

奥地利仿真花怎么养

网友提问:

奥地利仿真花怎么养

优质回答:

瞭望 | 中国量子科技,只看这一篇就够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华社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奥地利仿真花怎么养1

“九章二号”144 模式干涉仪(部分)实验照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供图

量子三大领域——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中国全部位列第一梯队

中国量子研究突飞猛进的背后,是中国的“科研黄金时代”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

“量子科技到现在,还没有让老百姓可以用的产品,短时间内也做不到”

量子科技是事关人类未来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迫切需要更多兼具智慧和勇气的年轻人勇闯科研无人区和产业无人区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徐海涛 魏雨虹 陈诺 周畅

中国成功研制“九章二号”“祖冲之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美国IBM公司宣布实现“全球最大”的量子计算处理器,日本宣布将拨款145亿日元加快研究量子保密通信……近期,量子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多个国家在这条关乎人类未来的科技赛道上奋勇争先。

121年前,当马克斯·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时,恐怕再大胆的人也难以想象,这将给世界带来多大的改变——核能、激光、计算机、手机等都与此相关。

而今,“第二次量子革命”已经启幕,它将带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在世界量子科技大潮中,中国处于什么方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国,将给全球量子科技发展作出哪些新的贡献?

人们期待:当对量子微观世界的认知更加深邃,宏观世界也将更加美好。

挺进第一阵营

“求解特定数学问题,比最快超算快亿亿亿倍!”今年10月,这条来自中国量子科技新突破的消息,在全球科技界引起重大反响。

“这是令人激动的实验杰作。”量子物理学家、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教授巴里·桑德斯说。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刊发相关论文,标志着中国研制的“九章二号”“祖冲之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可。我国由此成为全球唯一在光量子和超导两条技术路线上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

“量子优越性”像个门槛,是指当新生的量子计算原型机,在某个问题上的计算能力超过最强的传统计算机,就证明其未来有多方超越的可能。

多年来,国际学界高度关注、期待这个里程碑式转折点的到来。

2019年9月,美国谷歌公司推出53个量子比特的计算机“悬铃木”,对一个数学算法的计算只需200秒,当时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顶峰”需2天,美国率先实现了“量子优越性”。

一年之后,中国成功研制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当时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要用6亿年。这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

今年10月,“九章二号”求解高斯玻色取样比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10的24次方倍(亿亿亿倍);“祖冲之二号”的计算复杂度,比谷歌推出的“悬铃木”提高100万倍。我国的“量子优越性”引人注目。

“以前中国的量子通信世界领先,现在可以说,我们的量子计算也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九章二号”“祖冲之二号”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牵头研制,团队成员、“九章二号”项目负责人陆朝阳说。

量子科技主要分为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三大领域。

近年,随着“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中国实现量子通信研究的领跑。今年,中国建成全球首个星地量子通信网,创造500公里的现场光纤量子通信世界纪录,进一步巩固优势。

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中国科研水平和技术应用与欧美国家旗鼓相当、各具优势。近年,我国实现海森堡极限精度的单光子克尔效应测量、200公里单光子三维成像、在室温水溶液环境中探测到单个DNA分子的磁共振谱等重大成果,并在金刚石NV色心技术路线上研发出量子钻石单自旋谱仪、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等“人无我有”的创新产品。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量子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报告(2020年)》统计显示,从2000年到2019年,全球量子信息三大领域科研论文发文量持续上升,美国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论文数量超过12000篇,位列各国第一,中国紧随其后超过9000篇,德国、日本、英国分列第三到第五位。其中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三个领域,中国的论文发表量分列第一位、第二位、第二位。

“量子三大领域,我们现在全方位都在第一梯队。原来量子计算相对落后,现在逐渐赶上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光灿说。

“当前,实现量子信息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成为多国竞逐的目标。”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说,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下,我国量子科技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历史飞跃。

2016年12月9日,“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平台建立天地链路(合成照片) 金立旺摄/本刊

“科研黄金时代”

在量子理论发轫的1900年,当时的中国积弱已久只能做个看客。百余年后的今天,中国量子科技何以崛起?

改革开放后国内最早开始量子信息研究的郭光灿,至今还记得1980年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时的发现:国外对量子光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国内相关研究近乎空白。面对落后20年的差距,他和一群在加拿大、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相约,谁先回国谁就组织队伍,把量子光学这一摊挑起来。

1984年,回国后的郭光灿主持召开全国第一个量子光学学术会议。此后,他开设国内第一门量子光学课程和第一个量子信息实验室,并于2001年获得我国首个量子信息技术“973”项目,聚拢起全国十多个科研单位50余名学者组成团队。

1996年,时年26岁的中科大毕业生潘建伟,远赴量子力学的诞生地奥地利攻读博士学位。

在量子物理学大师塞林格教授的科研小组里,潘建伟很快崭露头角。1997年,以他为第二作者的论文“实验量子隐形传态”,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

但成为国际一流学者并不是潘建伟梦想的全部。潘建伟回忆说,当导师塞林格问“潘,你的梦想是什么?”时,他答道:“我的梦想是,在中国建一个和这里一样的世界一流的量子光学实验室。”

多年之后,潘建伟这样向记者解释他内心深处的想法:“近代科学没能在中国诞生,中国人能不能赶上科学前沿、引领重大创新?”

在潘建伟看来,中国科技工作者都憋着一股劲,希望通过努力证明,不仅在国外可以做得好,在国内也能做出优秀成果。

2016年8月,以中国先贤“墨子”为名,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以“墨子号”为平台,中国实现“千里纠缠、星地传密、隐形传态”三个国际量子科研重大突破。

此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九章”、全球首个星地量子通信网、“祖冲之号”“九章二号”“祖冲之二号”……中国量子科技捷报频传。

潘建伟把量子研究的突飞猛进归功于中国的“科研黄金时代”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

他以“墨子号”卫星为例说,卫星的每一个部件,都凝聚了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各个科研机构的心血。“不同机构纷纷给我们提供所需的基础元件,让我们的创新想法有了很好的工程基础。我在国外的一些同行,也曾有过类似的科学设想,但没有国家像我国这样全力支持。”潘建伟说。

“第二次量子革命的战鼓已敲响”

全世界奋力谋求“量子优越性”,在于它是一个变“量”——量子叠加、量子纠缠、量子不可克隆等神奇而迷人的特性,使量子技术具有极大应用前景和广阔想象空间。

“量子力学是一个神秘的、令人捉摸不透的学科。我们谁都谈不上真正理解,只是知道怎样去运用它。”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穆雷·盖尔曼曾这样说。

“量子理论的出现,在上世纪引发第一次量子革命,催生了现代信息技术。”潘建伟介绍,基于量子理论,核能、激光、半导体等科技得以问世,进而发展出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等重大应用。

进入21世纪,量子领域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技术密集涌现,预示着第二次量子革命已进入起跑期、加速期。《自然》杂志评论认为:“第二次量子革命的战鼓已敲响!”

“第一次量子革命,人们只问量子理论能让我们做什么,不去问为什么,是被动的观测与应用。”郭光灿说,第二次量子革命则是主动利用量子特性,开发出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等创新应用。

简单来说,这些应用的革命性在于——量子计算可以令人类的运算能力实现指数级增长,量子通信可以在理论上做到通信的绝对保密,量子精密测量可以将探测精度从微米级提升至“原子级”。

当然,量子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时间表各有不同。

中科大教授、“祖冲之二号”项目具体负责人朱晓波说:“国际量子学界主流观点认为,研制出有实用价值的容错型通用量子计算机,大约还需要10年到15年。”

据了解,量子计算包括超导、光量子、离子阱、半导体、拓扑等多条技术路线,目前谷歌、IBM、英特尔、微软、亚马逊、霍尼韦尔等国际科技企业纷纷抢滩,国内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以及腾讯、华为、阿里巴巴等企业也已布局研发。

业界普遍认为,量子计算机的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制50个到100个量子比特的专用量子计算机,实现“量子优越性”里程碑式突破。

第二阶段,研制可操纵数百个量子比特的量子模拟机,解决一些超级计算机无法胜任、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问题。比如量子化学、新材料设计、优化算法等。

第三阶段,大幅提高量子比特的操纵精度、集成数量和容错能力,研制可编程的通用量子计算机。

“包括‘九章二号’和‘祖冲之二号’,世界上目前所有的量子计算机研究都还在第一阶段。”朱晓波说,学界乐观的观点认为,5年左右会有局部应用落地。

对于第三阶段的可编程的通用量子计算机,学者们预测,其可用于密码破译、气象预报、金融分析、药物研发、矿产勘探等多个方面。影响更为深远的是,量子计算机的强大算力将有助于人类认识物理、化学等领域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并与人工智能等科技产生“乘法效应”,加速产生“裂变反应”。

腾讯量子实验室负责人张胜誉告诉记者,他们近期在量子比特的初始化、量子编译和体系结构、大图算法设计等方面取得进展,并在药物研发、材料仿真等产业应用方面积极探索。

在量子通信领域,全球正处在网络建设和应用探索齐头并进的阶段。

高约1米、重不足百公斤,深邃的镜头仰望天空……这是近期由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全球首款小型化可移动量子卫星地面站。

“这种地面站重量轻、可移动,12小时内能安装好,边疆、海岛等偏远地区用它与‘墨子号’卫星对接,可以便捷地使用量子保密通信。”科大国盾公司量子项目总监周雷介绍,他们的另一款新应用是商用量子密钥分发器,每秒可产生上千个密钥,目标是让“光纤可达”的地方都能用上量子通信。

据悉,目前国际量子通信的研发方向聚焦于通信距离、核心部件、小型化、新协议等方面,在政务、能源、金融等领域的新应用不断出现,行业标准、测评规范等逐步完善。中国处于全球科研、应用前列,在国际电信联盟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牵头编制量子通信标准。

与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相比,量子精密测量显得更为神秘,但业界普遍认为,量子精密测量将是量子科技中最早实现应用和产业化的领域。

“量子测量的精度可以达到原子量级。”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国仪量子)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以量子精密测量技术为核心的创新企业,该公司副总裁张伟介绍,传统测量技术最小只能探测到微米量级,量子技术可以精细千倍、万倍到纳米、亚纳米量级,为精密仪器行业带来革命性的技术进步。比如将量子精密测量用于生命科学领域,可精确分析血液中极微量物质含量。

“量子精密测量现在开始走向各行各业、万家灯火。”国仪量子董事长贺羽说,量子精密测量在石油勘探、生命科学、先进材料及能源电力等领域已实现示范应用。

未来,量子精密测量将可能应用于超导材料表面特性及结构表征、医疗领域的心脑磁测量、临床前研究的微量物质组分分析、生命科学的肿瘤细胞成像以及导航的地磁场测量等多个领域,为仪器行业带来变革式机遇。

量子京沪干线总控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供图

技术、产业和人才三大挑战

“第二次量子革命”为世界各国开辟出一条新的科技赛道。

今年1月,法国宣布启动量子技术国家战略,计划5年投资18亿欧元,使法国跻身量子领域“世界前三”。

5月,德国宣布拨款近20亿欧元,使德国在量子竞赛中“跟上步伐”。

11月中旬,澳大利亚宣布投资1亿澳元推动量子研究商业化。

同月底,日本宣布拨款145亿日元,将强化量子保密通信研究,助力经济和军事安全。

在全球你追我赶的量子发展态势下,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当前至少面临技术、产业和人才三大挑战。

先看技术挑战。作为探究微观世界的科学,量子科技研究难度极大。中科院院士王建宇比喻说,实现量子卫星“天地实验”,“相当于人在万米高空,把硬币扔进地面的一个储钱罐”。

在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国平看来,研制量子计算机,就像“用原子垒起一座金字塔”。

“量子计算对环境的要求特别高。不仅要超低温,还要‘超洁净’。极其微弱的噪声、光线、磁场和微小颗粒都会扰乱信号,整个系统非常复杂、困难。”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轮值董事长孔伟成说。

朱晓波说,当前研制量子计算机的一大技术挑战是提高操纵量子比特的精度,提高运算正确率。“例如即便单次门运算精度达到99%,70次运算下来,正确率就下降到50%以下。”

再看产业挑战。多位专家表示,当前量子科技的发展正处于从科研到应用的过渡阶段,要加快推进到产业化阶段,需要形成“科研机构+企业+用户”的产业生态。

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应勇说,在量子通信领域,行业最大的困难是使用规模不大,相对于研发,在产品推广上会有滞后期。同时,量子通信需要用户使用习惯的切换,且改造信息系统的成本代价和工作量非常大,影响了量子通信技术的应用。

“科研机构研发的量子科技产品,需要更多的企业和用户试用。只有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创造应用场景并及时反馈给研发端,产业才能迭代发展。”郭光灿说。

最后,人才供应不足被认为是制约量子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IBM负责量子战略和生态的副总裁罗伯特·苏托尔曾表示,目前全球量子人才普遍短缺,企业需要与高校更紧密合作,从高等教育阶段开始培养相关人才。比如量子计算方面,急需物理方面人才进行相关硬件研发,同时也需要数学和计算机领域人才。

“我们目前最大的困难是缺人才!”贺羽说,不仅量子理论人才,还需要仪器工程师、光学工程师、微波工程师、算法工程师等。

“蹭概念”“过度拔高”和“学术质疑”

挑战之余,量子科技日益扩大的影响力,也引来一些“蹭概念”型产品,以及不专业的“学术质疑”与博眼球的夸大解读。

“量子能量波与人体生物电和谐共振,深层滋养细嫩肌肤”“利用量子纠缠原理让庄稼多吸肥,害虫不能产卵”“量子的波粒二象性就是阴和阳,科学地解释了风水”……记者发现,近一年来,国内冒出2000多家各类“量子企业”,将量子力学原理与化妆品、农业、食品、服装、汽车等传统产业“嫁接”。

专家认为,这些企业并非量子科技的产业化,而是蹭热点的“伪创新”。“量子科技到现在,还没有让老百姓可以用的产品,短时间内也做不到,不可能很快就达到能进入千家万户的水平。”郭光灿说。

专家表示,辨识一件商品到底有没有用到量子科技,要看它有没有用到量子的相干性、叠加性等特性,如果没有用到就是在“蹭概念”。更直白来说,现阶段量子科技还没有应用到大众生活。

与此同时,量子科技在舆论场上也呈现“冰火两重天”的两极评价,既有“量子计算机即将淘汰电子计算机”“量子通信超光速,爱因斯坦都惊讶”这样的过度拔高,也有“量子计算欺世盗名”“量子通信是没用的骗局”这样的彻底否定,给公众带来困惑和思想上的混乱。

“为了避免被过度解读,我们发布信息时已采取更中性表述。比如用‘量子优越性’替代‘量子霸权’,用‘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称呼强调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离实用有很大距离。”潘建伟院士团队一位学者告诉记者,但在信息传播中,依然被一些媒体和个人公众号“添油加醋”。

“量子计算机一定是未来的重要方向,但它是用来解决电子计算机难以解决的特定问题,并不是在所有问题上都能起到加速作用,它和电子计算机是互补而不是替代关系。”清华大学姚期智讲座教授段路明等多位专家表示,量子科技需要客观理性的认知。

“量子科技就像是一个婴儿,未来有无限可能,但现在还不够强壮,更不能‘包治百病’。”贺羽说。

“甄别对量子科技的质疑,最基本的判据,就是看它有没有在同行审稿的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中科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岚峰说,我国量子科技专家有许多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而反对量子科技的文章全都是网络文章,没有一篇在学术期刊发表,原因就是这些文章在科学上存在错误,审稿通不过。

多位学者分析,近年国内质疑量子的声音越来越多,原因之一是量子理论深奥难懂,量子纠缠、量子叠加等特性又相悖于日常体验,容易让人怀疑。从更深层次来讲,量子科技暂时还未发展到大众应用阶段,出现质疑可以理解为一种关心、急切和担忧情绪。

未来不可限“量”

量子时代已经扑面而来。加快发展量子科技亟需形成合力、协同攻关。

“在‘第二次量子革命’中引领风潮,不能做‘游击队’,一定要组织‘集团军’。”郭光灿说,量子计算机产业涉及硬件、软件、标准、工程技术、用户习惯等方方面面,需要政府支持、科研机构、企业合作乃至社会大众的关注。

据了解,当前的新动向是,一些国家正在组建跨国技术联盟,合力推进量子科技发展。今年6月召开的G7峰会上,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等7国宣布联合开发一个基于卫星的量子加密网络——“联邦量子系统”(FQS),将统筹资源和资金促进共同研究,计划于2023年发射第一颗FQS卫星。

同时国际上也已形成多个量子科技产业联盟,比如IBM的“QNetwork”已有来自高校、实验室及航空、汽车、银行和金融等多个行业的100多个成员,共同推进量子计算的发展和应用。

“量子科技从实验室到市场应用场景,需要大量企业配合。目前国内的本源量子等企业也组建了产业联盟,我们希望能进一步发展壮大。”郭国平说。

应勇认为,国内应加快形成“量子+”产业生态。“比如在量子通信行业,网越密、价值越大,带动更多的应用开发和用户群体”。

据了解,近年国内合肥、济南、武汉等城市初步建成量子通信网,近期由合肥市政府、中国电信公司和国盾量子等合作的新一代“合肥量子城域网”已启动建设,包含8个核心网站点和159个接入网站点,网络光纤全长1067公里,将接入政务、金融、医疗等多个行业。

作为重大颠覆性创新,量子科技发展的关键是人才。

美国相关政府机构倡议将量子信息科学课程加入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体系,哈佛大学新增量子科学与工程学位。在中国,今年中科大获批新设立量子信息科学本科专业和量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点。

多位学者建议支持鼓励更多高校开设量子科技专业,培养更多的物理、数学、信息、仪器、材料等学科交叉的量子人才。段路明介绍,目前清华大学设立了量子信息本科生班,用交叉学科培养方式,让学生形成从基础到应用的知识架构。“中国量子科技的发展非常快,应该进一步扩大培养规模,为科研和企业提供足够多的人才”。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未来5年左右,量子计算将可能出现基于含噪声中等规模量子处理器,结合云平台探索具备实用化价值的应用算例;量子通信将聚焦量子信息网络关键技术和使能组件进行攻关,开展组网原型实验并逐步推动构建标准体系,持续探索量子保密通信商用化场景;量子精密测量将有望在新一代定位、导航和授时系统,微弱磁场和重力场测量系统、高灵敏度成像系统等领域率先突破应用。

在量子科技高速演进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发展与应用前景仍存在长期性和不确定性。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赖俊森博士介绍,以量子计算为例,可纠错逻辑量子比特的门槛尚未跨越,大规模通用量子计算仍是远期目标,量子计算系统架构和软件体系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工作环境的要求仍十分严苛,超导、光量子、离子阱、半导体、拓扑等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将来哪条路线将“胜出”仍未可知。

“量子科技前程远大但绝非坦途,必须具备研制‘两弹一星’一样的科学家精神。”郭光灿等多位专家强调,不畏艰难险阻才能登上新的“量子高峰”,抢占制高点、构筑新优势。

朱晓波说,量子科技是事关人类未来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希望能有更多兼具智慧和勇气的年轻人进来。“勇闯科研无人区和产业无人区,扎扎实实做上10到15年,一定会有更重要的成果不断涌现。”他说。■

奥地利仿真花怎么养2

(《中国日报》8月3日“非凡十年巡礼”湖南特刊截图。)

记者 朱友芳 邢雯 长沙报道

20岁那一年,正值青春年华的杨淑亭遭遇一场意外车祸,余生只能依靠轮椅生活。命运的不幸没有击垮这个来自湖南偏远乡村的女孩,在此后的岁月里,她依靠顽强的意志返乡创业,带领众多贫困的乡亲们脱贫致富。

1991年出生的杨淑亭是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人。2011年,在一家医院做医生助理的她,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导致胸部以下高位截瘫,原本贫困的家因此欠下27万元的外债。

坐上轮椅后,杨淑亭将目光投向网络。靠一台电脑,和一群残疾人网友,她赚到身残后的第一份微薄收入。她没想到,自己还能赚钱,“这让我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在创业的这段日子里,杨淑亭敏锐地觉察到,仿真花的市场潜力很大。于是,她在网上开了一家仿真花工艺品店。2015年5月,她注册成立“城步万红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营百合、蝴蝶兰和绣球花三大系列的仿真花。合作社的厂房里只生产半成品,需要大量劳动力将半成品拼接为成品。

城步苗族自治县白毛坪乡歌舞村位于城步县偏远地区,当地村民必须开车走近3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市区。杨淑亭深知,这里的村民除了种粮和外出务工,基本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她决定带领当地老百姓共同致富。

于是,杨淑亭与周边200多户贫困家庭签订了合作协议,由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仿真花卉半成品,农户在家里手工组装,制成花卉成品,合作社再回收统一销售。

随着生意慢慢起色,合作社的仿真花卉还从国内红到了国外,销往匈牙利、奥地利、俄罗斯等国家。杨淑亭随后在县城周边和白毛坪乡设置了22个花卉组装代理点和2个扶贫车间,400余人参与花卉组装,月人均收入达2000至4000元。

工厂员工钟雨凤此前在广东打工,如今回到城步家乡,加入了杨淑亭的公司。“在老家工作,既有收入,又能陪着孩子长大,很不错了。”

同时,通过国家金融扶贫贷款政策,杨淑亭还对口帮扶贫困户40户共148人,每户每年分红达5000余元。公司不仅能让这些贫困户拿到每年的固定分红,还能给他们提供一个稳定的就业岗位。

为了扩大生产,帮助更多的村民致富,此后杨淑亭创办了“湖南七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外贸商品足球、背包、仿真花等。在杨淑亭公司的帮助下,当地30多个村380多名贫困户、59名残疾人和1300多名普通村民成功脱贫致富。

奥地利仿真花怎么养3

后工业化时代,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离不开人力资源的配套支撑,产业发展迫切需要教育为之赋能。广州华立科技学院与深圳德永信税务师事务所运用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的系统论理论和德国物理学家哈肯的协同理论,精准对接广东及珠三角地区众多中小企业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创建了“共育共建共成长”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十余年的校企成功合作表明,该模式是深化产教融合和增强校企合作的有效路径。

“共育共建共成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历程

合作起步期(2008-2010年):回归职业教育育人本质,校企初探合作模式。面对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矛盾突出的问题,学校明确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2008年学校与德永信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共同举办技能竞赛,互聘师资,从此拉开了双方长达十年之久的合作大幕。

培育创建期(2011-2016年):谋求最大公约数,校企精准育人。基于培养高素质会计技术技能人才的共识,学校与企业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于2014年开始举办订单班,2015年共同开展技能鉴定,2016年探索开办工学交替班、卓越人才培养班,开展党建合作。伴随着双方合作的逐步深入,双方形成了“两提升、四融入”的课程体系、“五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六协同”的校企合作机制,该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

成熟推广期(2017-2020年):合作三方共赢,育人模式显成效。学生就业率高、用人单位满意度高的“双高”特点,是该模式成功、成熟的最好证明。如今,该模式已经发展成为广东省内高职教育财务会计类人才培养的先行者和典范。2016年至今,学校多次举办各种类型的经验交流和分享活动,该模式在校内和部分兄弟院校中应用推广,社会媒体也争相进行报道,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共育共建共成长”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构建“两提升、四融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基于对“学生素养与能力同步提升”的共识,实施“双主体”育人,创建了“两提升、四融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即将“核心素养提升”与“职业素养提升”相融合,将“岗位要求”“工作流程”“真账真税”和“企业文化”融入教学,构建了“四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素质课程模块”中开设了《创业财税管理》课程,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以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为载体继续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在《会计基本职业技能》《财务会计实务》等专业核心课程中输入企业的优势资源(即“四融入”),使学校课程教学紧扣企业实践和工作情境,从而提高了会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共建“五段式”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共同构建了专业基础技能、专项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创新创业与跨专业综合技能、企业进阶式职业能力培养等“五段式”实践教学体系。遵从学生学习成长规律,第1-4学期以校内课程资源平台和虚拟仿真教学平台为支撑,科学设置学生专业技能课程和课程中的技能训练项目,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基础技能、专项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创新创业和跨专业综合技能),技能训练呈现系统性、阶梯式特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德永信实施“一对一导师制”和“轮岗培训制”,岗前训练结束后实施账务岗(账务助理、账务会计、账务会计师)和税务岗(税务助理、税务会计、税务师)两类岗位的“分级培养”(每个岗位分为初级、中级、高级),配套“业务能力分层递进培养制”和“月度业务考核制”等富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了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岗位成才目标。

共建“六协同”产教融合机制。十年的校企合作,已使学校和德永信共处于同一生态圈中,校企相互融合、协同成长。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入校前,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第一、二学期校企协同开展教学,部分专业课程的理论学时由学校主导完成、实操课时由德永信兼职教师授课;第三、四学期共同举办“德永信杯”会计技能竞赛、工学交替班、订单班、卓越班;第五、六学期开展“工学结合”与师资互培互训等。由此,校企培养方案协同制定、课程资源协同开发、专业竞赛协同开展、实践基地协同共建、师资队伍协同培育、校企文化协同融合的“六协同”合作机制在实践中得以逐步沉淀,保证了校企合作顺畅、高效开展。

构建“共育共建共成长”培养模式的启示

抓住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痛点,为文科专业校企融合提供路径选择。本模式紧紧抓住“针对产业需求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供给”这一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探索双赢合作路径。学校的会计专业设置初期实力薄弱,急需另辟蹊径、弯道超车;德永信公司当时是一家当地小型代理记账公司,急需在竞争中生存发展。两者“弱弱联合”,针对“如何培养人”这个基本问题,以企业资源进课程、企业导师进课堂、学校教师进企业等方式建立的“共育共建共成长”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文科类专业校企合作及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共同成长提供了经验参考,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该模式立足高职教育本质,打造了人才培养的特色。

以基层党建为载体,确保素质教育三年不断线。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创新性设置《创业财税管理》课程,校企双方协同实施教学,将素质教育、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基层党支部与德永信党支部开展联合培养党员、活动联谊、帮扶联动等多种形式的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使德永信公司成为学生职业道德养成场所,实现了素质教育三年不断线,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转型和职业迁移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专业技能系统培养,兼顾学生专业个性发展。“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面向全体财会类专业学生的基础技能、专项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以及双创和跨专业综合技能等关键节点进行系统设计,辅之以课程资源平台和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支撑,其递进式培养的特点符合大多数学生学习成长规律。同时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以专业技能大赛、订单班、卓越班为载体,选拔学生进入德永信基地进行“分岗培养”和“分级培养”,兼顾部分学生在专业上的个性发展。

校企供需两侧角色互转,实现育人“双主体”。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使二者分别处于人才供给和需求两侧。在本模式下,德永信公司深度参与了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教育活动,为学校提供了企业的岗位要求、工作流程、真账真税、企业文化和企业实训基地、实训师资,此时企业处于供给侧,学校处于需求侧。这种供需两侧的角色互转互换,使企业参与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了育人过程“双主体”,产教融合得以落到实处。

“共育共建共成长”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校企协同、精准培养,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内涵式发展,助力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本模式培养的学生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始终保持在高位。截至2018年,该专业已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近3100名专业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始终高于全校平均水平。校企合作十年来,双方共建专业与课程,共同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有力地支撑了学校的内涵建设。2019年3月,会计专业通过广东省教育厅评审成为省级重点专业。校企合作为德永信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合作培养的学生先后有100余人实习结束后被德永信留用为正式员工,部分毕业生晋升为公司骨干。公司的服务客户也从2008年的600余家发展到2019年的超过1.6万余家,业务覆盖财税、审计、工商、咨询等领域。

“共育共建共成长”人才培养模式的未来展望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推进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随着“职教20条”的逐步落实,职业教育如何实现从就业导向到职业生涯发展导向的变革、满足学生“定制化”需求,如何在协同育人、育训结合、技术创新与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如何更好地将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结合,将成为本模式未来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校企双方十余年的成功合作经验表明,该模式实现了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内涵发展、企业发展壮大的共赢效果,初步形成了财会类人才培养中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板。

(作者单位: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马龙海系执行校长,孙虎系评建办主任,李哲系会计学院院长,杨玲系会计学院院长助理)

来源: 教育家杂志社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怎么养芍药花水培植株

下一篇: 绣球花怎么养根最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