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摘抄 > 正文

下山桩龙船花怎么养

网友提问:

下山桩龙船花怎么养

优质回答:

屈子何寻?那个叫屈原的人,原来离我们这么近……,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湖南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下山桩龙船花怎么养1

记者 段羡菊

屈子何寻,就在汨罗江旁

农历五月初五逼近,江流清澈的汨罗江两旁乡村,端午气氛像天空中的雨水日渐稠密。田野小路上,青壮汉子抬着龙舟跟着老者往河边走。村庄里,农妇在家门口支张板凳,把精选的糯米包入新摘的青绿粽叶,扯一截绳子,三缠两绕,一个粽子就出手了。

江畔山上的屈子祠,正在为每年一度的祭祀准备。祠堂始建于汉,重建于清,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砖木结构,庄严古朴,门为牌坊式,十多幅浮雕,再现渔父对谈、纵身投江等生平时刻。祠内刊列史记《屈原列传》,以及后人凭吊的知名诗文联赋。

湖南汨罗江畔的屈子祠,始建于汉代(汨罗市屈原纪念馆供图)

从屈原纪念馆得知,今年端午节后,当地计划对屈子祠的大庙局部维修。上一次大修还是在2005年,如今木雕木刻受到白蚁侵蚀,图片资料也准备转移至新落成的屈子书院。

每年端午节之际,汨罗这块地方都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农历五月初五,屈子祠附近的香草湖将举行一场龙舟赛,13支本地龙舟队参加。再过十天,屈子祠朝庙祭祀,第一届“屈原杯”汨罗江国际龙舟拉力赛开幕式举行,境内外报名参赛队伍16支。

中国汨罗江国际诗歌艺术节采风活动、屈子书院开坛暨湖湘风土建筑研讨会、中南大学湖南省屈原文化研究所签约暨“屈学”讲授……一系列活动将陆续展开。

在被余光中先生称为“蓝墨水上游”的汨罗,四处可见屈子印记。汨罗市文化旅游广电新闻出版局比其他地方多了两个下属单位,一是龙舟办,一是屈原纪念馆。

屈子何寻,世人多知汨罗,然而湖湘之地,屈子风物,何止汨罗?

屈子何寻,就在湘江河畔

乔口镇,湘江北去,流经望城区境末尾。历史上水运发达的年代,有“长沙七万户,乔口八千家”之称。如今,这里为全省重点建设城镇,以“渔都”闻名。

古镇白墙翘檐的民居中间掩映着“三贤祠”,宋朝末年建,前些年复建。据大明《一统志》云:“在长沙县北九十里乔口镇,旧有三贤堂,祀屈原、贾谊、杜甫。”

湘江边,长沙市望城区乔口镇的三贤祠。朱敏 摄

我去乔口了解小城镇发展时,造访于此。四合式建筑,碧瓦飞檐,诗廊画壁。三尊雕塑,峨冠长袍、长须飞扬的屈原居前,另外两位像是他的学生各侍其后两侧。“(贾)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谊的《吊屈原赋》对屈原深表同情,但并不赞成他投江自绝。至于另一位,则是过乔口时写下“贾生骨已朽,凄惨近长沙”的杜甫。

三个心比天高的失意之人,都曾流落于湖湘,而乔口则为从洞庭上溯湘江必经之地。“公元前295年,屈原曾到乔口采风,为《九歌》等著作攫取创作素材。公元前177年,贾谊为长沙王太傅时,经乔口去汨罗江悼念屈原,并作《吊屈原赋》,影响深远。公元769年,杜甫从川入湘,经过乔口,在这里写下《入乔口诗》。”三贤亭内这则悬于墙上的介绍,标注了三个当地人考证的历史时刻。

湘江边的长沙市望城区乔口镇,三贤祠内屈原、贾谊、杜甫的塑像。朱敏 摄

屈原在湘江去过哪些地方,不知文史专家是如何考证的。但“湘”字在他生命里的位置,无疑是沉甸甸的。“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辞。”他在《离骚》里自叙,渡过沅水湘江我朝南行,要找虞舜陈述一片赤心。在《怀沙》里,他又提到湘江的宽阔:“浩浩沅、湘兮,分流汩兮”。九歌里的《湘君》《湘夫人》,名均含“湘”。

我出生成长的地方,为湘江重要支流之上游山区。二十余年前,山民去世,请道士来作法事。山野有识之乡民,好奇道士嘴里念念有词之内容,于是竖耳倾听,哑然失笑:这不是在吟诵屈原的《招魂》吗?

到底是楚国乡民的巫风傩影,启发了行吟的他写下《楚辞》中的很多诗行,还是《楚辞》中的诗行,保存延续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民情风俗?

湖南汨罗屈子祠前祭祀,抬龙舟龙头。(汨罗市屈原纪念馆供图)

屈子何寻,就在沅水之波

沅水在屈原笔下记述很多,也可能是如今海内外有关他遗址最丰富的一条河流。

泸溪县城旁边,沅水宽阔,江边一栋高楼,名“涉江楼”。当地对外介绍,“涉江楼是沅江风光带景区的地标性工程,它的建成,对沅江风光带创建4A景区和提升城市品位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秋,寻访沈从文笔下湘西的我来到泸溪,这里是当年乘船返乡的沈从文多次在船舱下笔写到的地方。我登访涉江楼,江楼高耸,建筑巍峨,里面展出诸多历史民俗,比如盘瓠传、辰河高腔、踏虎凿花剪纸艺术等。

泸溪的“屈原印记”不止涉江楼。县城还建有橘颂塔、橘颂广场。城郊有社区名为“屈望”。当地人介绍,这里原名为屈原笔下记述的“枉渚”,屈原投江后,改名屈望。

每年端午之际,泸溪都举行纪念屈原活动。2017年,涉江楼前开展“思屈原、话端阳”经典诗词朗诵。“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楚辞》中的十多首诗词在这里琅琅响起,飘荡于沅水上空。

在泸溪沿沅江而上,就抵达辰溪。“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辰溪县城所在镇,名为辰阳镇。从今名屈望的“枉渚”到辰阳镇,不管是地名还是行程,都与屈原这句诗中的描写契合对应。

沈从文1930年代写下的散文《箱子岩》,今属辰溪县境。对于沈从文而言,沅水是孕育他经历、灵感与作品的生命之河。在描写箱子岩划龙船的独特风俗后,他喟然感叹这条长河对屈原、对中国读书人、对中国文学的意义:

“当时我心想:多古怪的一切!两千年前那个楚国逐臣屈原,若本身不被放逐,疯疯癫癫来到这种充满了奇异光彩的地方,目击身经这些惊心动魄的景物,两千年来的读书人,或许就没有福分读《九歌》那类文章,中国文学史也就不会如现在的样子了。”

从辰溪县再往上溯,即为溆浦县。溆浦县大江口镇,是溆水与沅水交汇的之处,交汇处形成犁头嘴一样的半岛,插于两江之间。镇上不唯有千年码头,还有屈子祠。当地人认为,当年沿沅江上溯的屈原即是从这里驶向溆浦。山上盛产“朱红桔”,他们坚称,当年屈原因此写下《橘颂》。

溆浦这一古典的县名为外界所知,屈子做出的贡献不可埋没。“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今年四月,我因为对乡村的采访,来到溆浦县城追踪了解。屈原学校、屈原宾馆、屈原大道……溆浦街头随处可感受到屈原的影响。

黄昏时节,漫步溆水旁边的沿江风光带,不经意间就瞥见路旁一栋七层高耸、画壁环绕的楼台,跟泸溪县沅水江边那栋一样,也大书“涉江楼”。一楼已经上锁,门上挂着不少牌子,“志愿者协会”“卢峰镇老年协会”……

再往前走不远,风光带中间正立着一小型屈原雕塑。旁边就是沿街热闹的门面,音乐培训点传出“嘭嘭”的鼓声。一个小孩在雕塑下面玩耍,年轻母亲大声招呼着他。侧身抬头,感觉市井生活、烟火气息中的屈子,就像身边的一位老者,默然不语伴随、守望着这里的人们……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至十五,湖南省溆浦县大江口镇传统龙舟聚会,引万人空巷观看。(溆浦县委宣传部供图)

屈子何寻,就在澧水河中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在《九歌》中的《湘夫人》幽叹。在湖南“四水”当中,澧水长度并不突出,但从武陵山脉的大山里陡然扎到洞庭湖平原,水流却是异常湍急。因为这句诗,澧水两岸不少地名前面仍冠之以“兰”。

澧水的重要源头在张家界桑植县,端午节前,这里的老百姓纷纷上山采摘野生的青翠粽叶,交由当地号称“中国最大的粽叶专营公司”销往海内外,为端午及其他时节包裹粽子提供上等鲜叶。这个县共有26万亩天然粽叶,每年近7万农民可从中获得收入。

10多年前,到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的乡村去了解“良田种树风”,第一次知道旁边不远有村名“宋玉村。

宋玉为屈子学生,他写作的《九辩》,为楚辞中长篇抒情诗。宋玉村附近不远,发掘出不少楚墓。据称晚唐诗人李群玉曾发起兴建九辩书院。当地有人精准考评:“宋玉在临澧生活了约47年,在今临澧县原望城乡宋玉村生活了33年。”

依托宋玉村等,把临澧打造成一个楚文化生态公园,这是当地人呼吁的文旅构想。

湖南省溆浦县,江边纪念屈原的涉江楼。 段羡菊 摄

屈子何寻,就在资水岸边

1996年,湖南洪水泛滥,资水旁边的桃江县城,继上年之后,再次淹没于汪洋之中,很多居民损失惨重。暗访的我和同事途经城内凤凰山,看到“天问台”遗址碑。

据清康熙《益阳县志》载:“相传屈原作《天问》于益阳之桃花江。屈原放逐江南,作《九歌》于玉笥山中,山在湘阴,则《天问》作于此间,不为无据。”

站在遗址前,俯瞰山脚下划出一道优美弧线、但正在威胁无数村庄的滔滔浊黄资江,不由想起了屈子那一百多个汪洋恣肆的天问: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桃江一位对当地历史文化熟悉的人士告知,除了天问台遗址,桃江还有三闾桥、屈女墓等遗址。“他在桃江呆了十二年多,写了《天问》《三鬼》《九歌》等名篇。”

屈原故里为湖北秭归,多为外界知。然而,据2015年湖南省“汉寿屈原与楚辞文化学术研讨会”透露,目前关于屈原故里有湖北秭归说、湖北江陵说、湖南湘阴说、湖南临湘说、湖南桃江说、湖南汉寿说等,“已有十六说之多”。

从汨罗、溆浦、泸溪、辰溪再到桃江、汉寿……在湖湘大地,有多少县留存着与屈原相关的遗址?又有多少县考证出屈原在其地生活的年份?还有多少县把自己的乡土历史谱系对接到屈原?

湖南省溆浦,龙舟竞发。雷文录 摄

屈子何寻,在江河竞发的龙舟

世人多不知,在沅水的溆浦、辰溪、泸溪一带,也正是屈原笔下辗转放逐之地,还有过“大端午”之习俗。五月初五是过“小端午”;吃粽子,五月十五则过“大端午”,赛龙舟,当地人称为划龙船。相传屈原五月初五在汨罗投江后,过了十天,消息传到溆浦,当地人纷纷划龙船,意在祭祀水神,保护屈原。

2017年端午,溆浦县大江口举行了一场龙船大赛。35支龙船,2000多名参赛选手,两天角逐,大江口镇白沙村三连冠。这里龙船比国内外传统龙舟长近一倍,船上还往往站立男扮女装的民间艺人,放铁炮,吹唢呐,既鼓劲,又带表演娱乐性质。

县电视台留下了这场盛会丰富的画面。观看龙舟据称数万人,他们密密麻麻站在堤顶、倾斜的堤坡,甚至近水的堤脚。一位抱着婴儿的本地农妇说,一家三口人已经是第四次下山看龙舟,“感受传统文化,感受拼搏精神。”“我请了七天假回来看龙船,我们龙船有特色。”一位长沙青年女子说。一位从广州赶回的妇女回忆:“我记得小时候我们追着龙舟跑。”

沅水这一带“大端午”划龙船的生动场景,之前已经呈现于沈从文《箱子岩》。“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中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早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

面对眼前“一群会寻快乐的正直善良乡下人”,沈从文思索,如何激发与外部世界几乎隔绝的他们,改变与世无争、自然平和态度,走向新的生活。“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

今天,尽管工厂和城市把乡村人流牵向城市,但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龙舟竞赛,在湖南很多地方呈现复兴之势。“宁荒一年田,不输一年船”的说法,仍在民间流传。对沅水一带的划龙船,有人比之为“沅水上的奥林匹克”。

奥林匹克试图带给人类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发源于中国南方、富于乡野活力、浸染狂欢气质、充满竞技魅力的龙舟竞赛,如果发扬光大,可以带给这片土地什么样的润泽,可以传承这个民族什么样的活力?

2018年6月15日,湖南省泸溪县在涉江楼前举行端午诵读活动。拍摄:向晓玲 袁绍仁

屈子何寻,在你我的心灵间

四月那次采访,在溆浦县城所住宾馆,就位于溆水河边。早醒起床,透过窗户玻璃向下凝视这条河流,稀薄的晨雾当中,零星几辆车正在过桥。就是这座桥,昨天我已将它与曾经万众瞩目的一件事对接上了。

前年,溆浦遭遇特大洪灾,县城最高水位刷新历史纪录,城区最深处积水达3米多。营救被围困老百姓的一艘冲锋舟因水草缠绕失去动力侧翻,船上多人落水。就在这座桥上,很多围观老百姓把绳索垂直,然而水流太急,两位救人的军人还是没能够抓住,还好在下游得救了。

迎着晨曦,我又把前一天采访笔记和采访素材打开了:宁波支教老师牵头在全县捐建21所希望小学,自己愿意将来埋葬在小学旁边;一个乡村女童尽管得到义工资助,由于贫困的家人疏忽治疗可能错过弱视治疗时机;三年时间,北斗溪一个镇修建各类公路200多公里,瑶民走出大山再不会像以前那么艰难;一些乡镇负责人内疚,尽管做了一些事,但还有很多老百姓的期望不能满足……看到采访本这些贫困以及与贫困抗争的故事,再转头看看楼下这条曾经洪流惊险的溆水,不知怎么,泪水一行行滑过脸庞。

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面貌,正在发生历史性的飞跃变化,但民生疾苦依然不可回避。人民至上,勿忘人民,民生需求的难题,也会伴随时代发展不断“转型升级”。“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或许正是置身于2000多年前屈原书写过的这块地方,涌上心头的这句诗,打开了情感世界的开关。

千百年来,“太息”之句中体现的民本思想,连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不悔”的执着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真理追求,融入了多少人的心坎,汇聚了怎样的民族传统?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在《涉江》里,孤独行走于湖湘的作者伤感不已。

2000多年来,不断有人在读他,思考他,试图理解他,传承他。无数普通的乡民,或许不知道屈原的名字、他与端午的渊源,却在世俗节日仪式中接收到他的影响,或者如桑植采粽叶的山民,直接受惠于他。

屈子何处?屈子的身影,在汨罗江,在湘江,在沅水,在澧水,在资水,在清香的粽子中,在竞发的龙舟前,在打开的课本上,在诵读的诗行里,在你我的心灵间。

那个叫屈原的人,原来,离我们这么近。

下山桩龙船花怎么养2

作者:谢荣耀

盆景或追求闲情逸致,或追求雅俗共赏,或追求技艺修炼,或追求发展创新,如此等等。无疑这些都是盆景艺术所要追求的目标。但除以上之外,我还希望追求盆景艺术的相通共融。

何为盆景艺术的相通共融?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树相通,二是情景共融。我把它作为自己从事盆景创作实践和艺术探索的目标,也是自己在不断提高技艺和创新的同时,不懈追求和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

首先是人树相通。所谓人树相通,就是盆景创作者与他创作的树桩(或其它创作对象)相互沟通,相互融洽,浑然一体,不分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即诗画等艺术创作中物我同化、物我两忘的境界。它是艺术创作中作者在构思进入最微妙的阶段,凝思之极,达到主体与客体融合一致的结果。其产生的作品必然是形神俱备,不露人工痕迹。

这种状态,经常出现在名家的艺术创作和作品之中。如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敬亭独坐》诗,诗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通过写诗人与敬亭山相互对坐,默默相看,虽不发一语而达到相互欣赏,相互交流,心灵相通。诗人把山人格化了,他自己也成为山的精神性格的组成部分,而真正达到了物我两忘,融为一体。(图1、2)

▲(图1)李白诗《敬亭独坐》国画意境。(图2)李白像 (照片选自网络百度)

好的盆景艺术创作同样需要这种物我同化、物我两忘的状态。我追求的人树相通,就是力求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它不仅出现在盆景创作的构思阶段,而且还贯穿于盆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

我自己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找到一棵自己觉得满意的盆景树材,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往往对着它久久凝视,细细品味,苦苦构思。有时看得多想得多了,二者之间自然产生一种默契和共鸣,心中也就有了它日后将变成的模样。我想这也是一种人树相通的状态吧。过去画家下笔前的胸有成竹,以及郑板桥的“日间挥就夜间思”、“画到生时是熟时”,大概也是这样一种境界。

在后来的盆景成形和欣赏过程中,同样会出现这种人树相通的状态。如你视盆景为知己,给与了它足够的关爱和心血,它也会视你为诤友,为你奉献出一切,给你喜悦,给你欢乐,与你分享,与你相通。每当工作之余,我喜欢呆在家里天台小小的盆景园中,或浇水施肥,或剪枝摘叶,看着一盆盆自己亲手栽培的盆景,那种喜悦的心情不言而喻。有时对着作品痴痴的看上半天,真有“相看两不厌”,“不知我是谁”的感觉。这时,没有了尘嚣,没有了世俗,没有了烦恼,没有了浮躁,余下的只有盆景中的我和我心中的盆景。正如我在创作及欣赏《南岭古道春风》自己这件榕树盆景作品时,借用了两句诗:“不闻世上风波险,但见壶中日月长”,把其中的“壶中”改为“盆中”,就是当时这种状态的形象写照。(图3、4)

▲(图3)榕树《南岭古道春风》作者:谢荣耀

▲(图4)黎雄才书:“不闻世上风波险,但见壶中日月长”。

再就是情景共融。

所谓情景共融,就是盆景创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赋于盆中的景物,借景抒情,托树言志,而达到景在盆内而情溢盆外,也即是我们常说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它与前者人树相通密切关联,是前者的进一步深化。

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精髓——天人合一,体现在古典文艺创作时,具体表现为情景共融,而且由此创造出深远的意境。情景共融是我国文学艺术创作中的重要理论,以情景共融构成的意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成为上乘佳作的重要因素。还是以李白的诗歌为例。他的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通过写静夜的月光,寄托了诗人那种强烈的思乡情感。诗人久别故乡,当夜深人静,看到反射地上的月光,故乡的往事突然涌上心头,恍如历历在目,思乡的感情给强烈拨动了。诗的前半部分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后半部分是抒情,而情中有景,这时情与景达到了高度的融洽。

盆景作为一门艺术也要追求这种至高的境界。为追求这种境界,我在从事盆景创作的实践中,经常从文学艺术特别是古典诗词里吸取养分,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并从中得到艺术的启发和借鉴。如我创作《故乡的榕树》这盆作品(图5)。

▲(图5)雀梅《故乡的榕树》作者:谢荣耀

树胚不大,但头根发达,树形矮壮,且下托较低,是创作古榕型矮仔大树的胚材。我从黄河浪散文《故乡的榕树》(图6)中得到启发,在创作过程中,倾注了游子浓浓的思乡情结及自己对乡村生活和纯朴民风的向往。作品整体给人根深蒂固,基稳厚重,沧桑古朴的感觉。它如故乡村头的榕树,历经风雨,岁月的流逝在它身上留下深深的痕迹!它阅尽古今,见证了多少世事的变迁和人间的悲欢离合!它开枝散叶,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故乡人!它铁骨柔肠,记挂着远在他乡的游子,张开双臂随时迎接他们的归来!这就是我力图在作品中所要表现的主题和情感。

▲(图6)(照片来源网络)

我追求盆景的情景共融,还体现在力求使盆景作品反映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是一个人的经历及世界观决定的,也是形成个人性格的关键因素。一般好的艺术作品,都深深打上作者的个性烙印。这样的作品,除自己与作品产生共鸣外,还能打动别人。我在创作《屈曲莫道无远志》这盆作品时(图7),就有意识的把自己的这种态度和追求融入树景之中。

▲(图7)雀梅《莫道屈曲无远志》作者:谢荣耀

该作品树身中部形成对折死曲,不是盆景的常规形态。我调动自己的人生及盆景创作经验,因材施艺顺势设计枝托布局和树势走向。树形虽低矮屈曲,却不失蓬勃生气和顽强进取。为此,我还专门为它赋诗一首:“高处不如低处暖,上山容易下山难。莫道屈曲无远志,顺势而为品自高”。这时,情与景已共融一体,人与作品的精神也得到了升华!它暨是作品的神韵所在,也是我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图8)

▲(图8)盆景与书法题诗。(书法:陈秋明)

盆景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从起初的怡情养性,到技艺传承发展,再到人树相通共融,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不断深化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追求。 (本文原刊于《花木盆景》杂志2011年10期,稍作整理)

以下为作者部分作品:

▲雀梅《横林待鹤归》

▲雀梅《岁月流痕》

▲雀梅《基稳何惧风霜》

▲山松《刚正不失风度》

▲黄杨《谦卑饱含自信》

▲龙船花《平凡体现风采》

鸣谢:感谢谢荣耀老师授权发布!

岭南盆景公众号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ID: lnpjsj

想要阅读更多原创文章,敬请关注《岭南盆景》微信公众平台: lnpjsj ,分享最有价值的盆景文化。小编微信: lnpj179 欢迎投稿、留言参与交流。

下山桩龙船花怎么养3

在这个赏叶的季节,不少兰友来信希望能我能谈一谈矮种兰,今天就满足广大兰友们的愿望,就矮种兰谈一点自己的看法。真正的矮种兰,必须具备6个条件,概括为短、圆、阔、厚、粗、龙。

蕙兰矮种·随州兰花农庄收藏品

(1)短。即叶短,要求在10-20公分为最佳,叶柄短,柄长为叶长的1/10的样子,叶鞘短,鞘长为叶长的1/7的样子。

(2)圆。假鳞茎球圆或短椭圆,叶尾钝圆或肥尖,叶鞘钝圆或肥尖。

(3)阔。叶长与宽之比例为5:1,越宽越好。

蕙兰矮种·随州兰花农庄收藏品

(4)厚。与同种类、同规格、同株龄比较而言给人一种厚实的感觉。

(5)粗。叶面粗糙,似猪肉皮样起疙瘩,也称撒珍珠粒,俗称:粗皮、皱皮、蛤蟆皮。

(6)龙。叶姿轻度扭曲,似龙腾,叶中部增宽,似鲫鱼状,即龙船肚叶;要有龙根,龙根为实生苗的标志,能证明其是地道下山苗(当然下山后种养多年的除外)。

蕙兰矮种·随州兰花农庄收藏品

满足以上条件的矮种兰则为上品矮种兰,本人在选育实践中认为有时也不必具体拘泥于上述标准,能满足短圆起皮亦为上品,兰友们在选育时也需注意,拘泥与上述条件有时候很可能与矮种兰失之交臂,有的具备矮种兰部分特征的兰株,在种养过后也有可能往条件优秀方面进化。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喜欢花但是养不好怎么回

下一篇: 盆栽月季花冬季怎么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