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您村里放映露天电影么?您喜欢看露天电影吗?
优质回答:
一块儿幕布,一个放映员一宿光和自发搬来的板凳的一群人,便构成了露天电影的全部要素,对于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人来说,露天电影是我们抹不去的珍贵记忆,每当电影放映员抗着机器出现时,总会成为众人追逐的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网络的普及,露天电影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曾经在脑海中烙下的记忆,总会在不经意间浮现出来,让人深有感触,那些遥远的记忆象天边的云,只能眼睁睁地看它逝去,也见证了乡村露天电影从全盛到没落的过程,现在的电影发展从一块屏幕一个放映机到现在的3D,4D动感电影,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其他网友回答
下乡插队时在露天场地看过的影片有……《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智取威虎山(样板京剧)》《红灯记(样板京剧)》《沙家浜(样板京剧)》《新闻简报》若干,农业知识科普电影若干,只记得一个了《怎样防治棉铃虫》
其他网友回答
大凡出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农村人,有谁没看过露天电影呢?那个时候,农村晚上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看电影就是全村男女老少最盼望最高兴地事情。
我小的时候,我们村还没有通上电,放电影的时候总是要带上用汽油的发电机,每逢放电影的时候,小孩子们便早早地来到放映点抢占好的位置,一般的说,在放映桌前方是最佳位置,正对着银幕,如果与放映员关系好,能坐在装电影拷贝的铁盒子上看电影,在那时,就会有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当发电机嗡嗡的响起的时候,在家里的人,不管吃与没吃都纷纷地快速赶来,因为电影马上要开始放映了。
在我们村,每当放映到一定的时间,该来看电影的人都差不多到齐的时候,我们村(过去叫生产队)书记就利用放电影的大喇叭讲话,书记讲的什么内容我们小孩子不感兴趣,也记不住,但书记的开场白至今记忆犹新。“兄弟爷们们,耽误大家看电影了,我讲几件事,时间不长,也就三分钟,不过我的表停了。”每逢这时全场便哄堂大笑。
有一次正在放映的时候,银幕上的画面忽亮忽暗,声音也忽大忽小,放映员判断是发电机的电压不稳,这时我们村在区毛纺厂干保卫的书记儿子孙刚便自告奋勇的去调试。谁知过了一会发电机不仅没有调好电压反而停止了工作。这件事让孙刚成了全村人的笑柄,以至于我们只要看到他,远远地就喊“发电机电压不稳了,快去调调去呀。”
一晃三、四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孩童如今已是人到中年,可每逢想起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看电影的情景,就仿佛发生在昨天。
其他网友回答
说起露天电影,勾起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在上世纪80年代,农村文化生活匮乏,露天电影成了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记得上小学时,每当听说晚上有电影播放,一放学我们几个小孩就跑到村口等放映员带影片回来。放映员也是本村村民,穿戴整齐,是村里人羡慕的职业,我们都管他叫“演员”,他拿影片都是骑一辆自行车,将影片盒子挂在自行车后座,盒子上方写着影片名字。因此我们小孩就相当于农村的小广播,等傍晚村里大喇叭广播之时,在我们的宣传下,全村人基本知道晚上要放什么影片的,远村十里八乡的人们也都纷纷赶来看电影。
到了晚上,我们早早吃了饭,穿上爷爷奶奶的大棉衣,带上小板凳,便奔向放映地,便于抢到最有利的位置。大人们干完家务活带上破棉衣、破皮袄,也三五成群的赶到场地,找合适的位置铺置坐等。没有可坐东西的人们干脆找一块石头、砖头当板凳。没等播放开始,老老少少全家出动,顿时场地人山人海,黑压压一片。有站在墙上看的;小孩骑在爸爸脖子上看的;荧幕侧面斜着看的,应有尽有。
放映场地一般是村里的打蹍场、学校操场等地,空旷平坦,在墙上拉一块影幕布,对面十几米左右放置一台放映机就算配置齐全。在宽荧幕上出现“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字幕,电影开播正式开始。当时的影片基本都是国产片、武打片之类,如少林寺、狼牙山五壮士、南征北战等。在那个年代每个人的眼中,无论放什么影片,都很精彩,都吸引人。
夜晚23:00左右,在孩子的哭喊声,凳子的磕碰声,被踩到脚的叫骂声,嘻嘻哈哈的议论声中,电影播放完了,意犹未尽的人们说笑着向自家走去,渐渐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那时放电影最怕遇到下雨,记得有次夜里下起小雨,放映员喊问谁家有雨伞,需要给放映机遮雨,父亲即刻回家将雨伞贡献出来,那晚人们就在绵绵细雨中,热情高涨的将影片看完回家了。
弹指一挥间,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广大农村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电脑、互联网、电视机、智能手机、电影院等,人们随时随地可以选择看电视,上网,甚至和朋友、爱人到电影院看电影等。时代的进步使得露天电影几乎已经消失,但它曾经给人们带来了节日般的欢乐和美好时光,使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们终生难忘。
其他网友回答
记得小时候曾经在村头的商店门前的两棵老杨树 下看过大幕布的放映式电影。原来看的是热闹,现在看得是情怀。
可以肯定地说,至今仍旧怀念那种在露天看电影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