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摘抄 > 正文

撇断的花该怎么养

网友提问:

撇断的花该怎么养

优质回答:

如何延缓花朵枯萎?鲜花养护知识来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花乐集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撇断的花该怎么养1

“为什么收到鲜花后,总是不久就枯萎了?”

花花经常收到花乐集用户朋友类似的反馈,鲜花虽美,但养花新手总是力不从心,究竟什么样的养护姿势更加靠谱?最大程度延长鲜花的保鲜时长?

花花今天给大家简单科普一下,小本本记好。

一、鲜花收到后,要减去叶片、花苞,优先保证花枝的消耗。

二、放入花瓶之前,✂用剪刀45°斜剪花枝,增加吸水面积,⚠切忌不要直接用手撇断。

三、养护鲜花用的水最好选择放置了24小时的自来水,澄清之后使用最佳

四、鲜花收到后避免放在太阳☀暴晒的地方,或者温度太高的地方,也不要过度通风,鲜花是很脆弱的,通风和直晒都会加速鲜花的水分蒸发。

五、不要把鲜花放在成熟的水果附近,水果释放的乙烯会加快鲜花枯萎脱落。

六、换水频率最好是每天换,也可以观察水质是否清亮,只要变浑浊了就可以换水啦。

鲜花的美好少不了我们的用心呵护,但又不需要我们花太多时间精力,以上是最基础的养花小知识啦,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进阶版养花技巧我们下次接着聊。

花乐集鲜花,传递花的浪漫与爱意

撇断的花该怎么养2

高树荫柴扉,青苔照落晖。

荷锄山月上,寻径野烟微。

老叟扶童望,羸牛带犊归。

灯前饭何有,白薤露中肥。

——宋•梅尧臣《田家》

开篇为大家推荐的这首诗,描绘了田园风光。暮色将临,斑驳的树影洒在简陋的柴门前,摇曳婆娑;地上的青苔映照出落日的余晖,柔和绚丽。一会儿的工夫,月亮悄然升起,仿佛在告诉田地里的人们该回家吃饭了。肩扛锄头,手牵耕牛,走在归家的路上,远处可见炊烟袅袅,青云飘飘。家里的老人手牵着孙儿,在盼望着耕种的人儿早点回来。家中的灯烛已然点亮,试问有什么饭菜可以享用呢?那肥肥的白薤(xiè)透亮无暇,甚是喜人,等着归来的人们一起品尝。

“白薤”是什么呢?

“白薤”即薤白,又叫小根蒜,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小根蒜和薤的地下鳞茎。别名薤根、大头菜子、野蒜、小独蒜、小蒜、宅蒜、薤白头、小根蒜、菜芝、荞子、祥谷菜、小根菜、薤、鸿荟、蕌头。其新鲜鳞茎可作食物,干燥鳞茎可入药。

薤白的功效

薤白,入药常以个大、质坚、饱满、黄白色、半透明为佳。其味辛、苦,性温;归肺、心、胃、大肠经。具理气宽胸,通阳散结的功效。主治胸痹心痛彻背、胸脘痞闷、咳喘痰多、脘腹胀痛、泄痢后重、白带、疮疖痈肿。另薤白所含的特殊香气和辣味,能促进消化功能,增加食欲,还可加强血液循环,起到利尿祛湿的作用。

薤白中药饮片

文人墨客笔下的薤白

自古以来,薤白就是药食两用之品,时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词中。宋代宋祁的“铃阁宴盘留薤白,书林官笔燥雌黄”(《寄会稽天休学士》),唐代李商隐的“薤白罗朝馔,松黄暖夜杯”(《访隐》)均描述了薤白。

除此之外,薤白还可以作为礼物相赠友人。唐代杜甫写有《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其云:“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衰年关鬲冷,味暖并无忧。”杜甫年龄大了,身患胃肠疾病,脘膈怕冷,友人所赠的薤白恰有温通肠胃、理气行滞之效,可以一解疾病之苦。

典籍记载

先秦时代,人们已经开始种植薤白。《礼记·内则》称:“脂用葱,膏用薤。”可见古人对调味品的划分已经非常精细了。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治疗胸痹的三个方剂(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中,均使用到了薤白。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一则故事:“安陆郭坦,得天行病后,遂能大餐,每日食至一斛。五年,家贫行乞。一日大饥,至一园,食薤一畦,大蒜一畦,便闷极卧地,吐一物如笼,渐渐缩小。有人撮饭于上,即消成水,而病寻廖也。”显示了薤白散结消癥的功效。故李时珍云:“薤散结、蒜消癥之验也。”

《神农本草经》记载:“主金疮疮败,轻身不饥耐劳。”

《名医别录》谓其:“除寒热,去水气,温中散结,利病人。”

《千金·食治》指出“心痛宜食之。”

《日华子》又说它“调中补不足,食之能止久痢冷泻,肥健人”。可用于胸痹心痛彻背,胸脘痞闷,咳喘痰多,脘腹疼痛,泄痢后重,白带,疮疖痈肿等。

《本草图经》:凡用葱、薤,皆去青留白,云白冷而青热也,故断赤下方取薤白同黄柏煮服之,言其性冷而解毒也。

《木草衍义》:《千金》治肺气喘急用薤白,亦取其滑泄也。

《汤液本草》:下重者,气滞也,四逆散加此(薤白),以泄气滞。

《本经逢原》:薤白,《本经》治金疮疮败,亦取辛以泄气,温以长肉也。

《长沙药解》:肺病则逆,浊气不降,故胸膈痹塞;肠病则陷,清气不升,故肛门重坠。薤白,辛温通畅,善散壅滞,故痹者下达而变冲和,重者上达而化轻清。其诸主治:断泄痢,除带下,安眙妊,散疮疡,疗金疮,下骨鲠,止气痛,消咽肿,缘其条达凝郁故也。

《本草求真》:薤,味辛则散,散则能使在上寒滞立消;味苦则降,降则能使在下寒滞立下;气温则散,散则能使在中寒滞立除;体滑则通,通则能使久痼寒滞立解。

《食疗本草》则指出:“发热病人不宜多食”。

元代的农学家王桢曾说:“薤,生则气辛,熟则甘美,食之有益,故学道人资之,老人宜之。”是说生薤白气味辛辣,跟大蒜的味道差不多,烤熟或者煮熟之后味道就变得甘美了。吃了它很有好处。古代那些修道之人和老人都喜欢吃,有一定的滋补强身的作用。

《本草经集注》也说“薤性温补,仙方及服食家皆须之”。

药王孙思邈则强调“薤白,心病宜食之”,这里所说的“心病”,类似于今天的冠心病、心绞痛之类的心血管病,适当吃一些薤白,有一定调养作用。

薤白、藠头、葱、韭菜和蒜的区别

葱叶呈管状,细长中空,古代医家曾用它来导尿;葱有根,或单株或成簇,个别品种有球茎;

小葱

韭叶和蒜叶是扁平的,韭叶平展,梢圆钝,而蒜叶尖,沿中线折叠。

韭菜

蒜苗

摆到菜摊上更好分辨,韭菜多是论把卖,不带根,因为韭菜一茬一茬地割,根要留在地里继续生长;蒜苗株是独立的,连根带叶,有的根部还能看到初膨的小蒜头。

与薤白长得最像的植物就是藠头。薤白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野葱,一般是长在野外的,而藠头一般是家庭人工种植的;薤白的花朵颜色是淡淡的粉白色,而藠头的花朵是艳丽的洋葱红;薤白是在5到6月份结果,而藠头是在10月到11月结果;薤白是一颗一颗的,要拔出来也只能一棵一棵的拔。藠头是一簇一簇的长,一下可以拔很多。

藠头

薤白

名称

藠头

薤白

鳞茎形状

长卵形

卵圆形

淡紫色或暗紫色

淡紫色或淡红色,稀白色

表面

表面黄棕或棕褐色,具浅纵皱纹

表面黄棕或黄白色,皱缩,半透明,有类白色膜质鳞片包被,底部有突起的鳞茎盘

质较软,断面可见鳞叶2〜3 层,嚼之粘牙

质硬,角质样。有蒜臭,味微辣

膳食品鉴

薤白爆明虾

材料:薤白60克,明虾300克,炙巴戟天6克,油、盐、黄酒、生姜、红辣椒油各适量。

做法:将薤白去皮洗净,生姜洗净切片,备用;炙巴戟天稍泡,上锅蒸15分钟备用;把明虾的虾枪去掉,用盐、黄酒醃好备用。锅中倒入油烧至七成热,将明虾倒入爆至皮脆出锅;锅内留底油放入蒸好的巴戟天、薤白爆香,再倒入虾一起翻炒,盐、黄酒炒香,最后根据口味放入适量红辣椒油翻炒出锅即可。

功用:本药膳具有补肾壮阳、通阳散结的功效。适合于胸闷心痛、腰膝冷痛、阳痿早泄、年老体衰的人群食用。

薤白煎鸡蛋

材料:薤白120克,鸡蛋3枚,盐、油各适量。

做法:先将薤白洗净,切细末,备用;鸡蛋磕入碗内,放入盐,用筷子或打蛋器抽打起泡。把平底锅烧热,倒入油,油热后倒入鸡蛋液,再撒上薤白细末,在火上煎5分钟左右,将一面煎成焦黄即成。

功用:本药膳具有辛香开胃、宽胸除痹的功效。适合于食欲不振、胸闷心痛、手足发凉、冠心病、心绞痛的人群食用。

薤白乌鸡汤

材料:薤白15克,乌鸡240克,大枣9克,生姜6片,食盐适量。

做法:薤白、大枣洗净,薤白切片备用;乌鸡洗净,切块,放入盛有清水的锅内,大火烧开,撇去浮沫;放入大枣和姜片,小火煮1小时,放入薤白片,稍煮片刻,加入食盐调味。

功用:本补汤具有行气散结、补养气血的功效。适合于气血不足、胸胁胀闷、易于疲劳的人群食用。

薤白猪肚汤

材料:薤白12克,猪肚240克,生姜6片,大枣3颗,食盐适量。

做法:将猪肚反复用水冲洗干净,薤白洗净切片,大枣洗净;将薤白片、姜片、大枣放入猪肚内,并留少许水分;把猪肚的头尾用线扎紧,放入盛有适量清水的砂锅内,大火煮开后,小火煲1小时,至猪肚酥软,加食盐调味。

功用:本补汤具有通阳散寒、健脾养胃之功效。适合于脾胃虚寒、纳食不佳、偶有胀满的人群食用。

薤白肉馄饨

材料:薤白15克,蒲公英150克,猪肉300克,馄饨皮450克。

做法:摘洗干净的薤白切成细末,放入剁碎的肉糜中;蒲公英摘洗干净,焯水,然后放冷水浸泡;再放适量食盐、味极鲜、鸡精、食用油到肉糜中,搅拌均匀,放一边腌制入味;取出蒲公英,攥干水,剁成细末放入肉糜中搅拌均匀成馅;取馄饨皮,包成大馅馄饨;水里放点食盐,水开入馄饨煮,水滚三滚馄饨即熟。捞出即可食用。

功用:本药具有行气宽胸、消肿清胃的功效。适合于胸脘时闷、偶有怕冷、胃中有热、血脂偏高等人群食用。■

【来源:本文内容综合自中国中医药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撇断的花该怎么养3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28—捺的写法

1.捺的中线

横竖撇捺是书法四大线条。横竖撇都讲过了,今天讲捺的写法。

第一,讲讲捺的中线。捺的中线跟一个人有关系,这个人生活在建初年间,建初是汉章帝的年号,从公元76年用到84年。汉章帝本人对书法也很感兴趣,我在今后还会讲到。

这个人叫王次仲,多种古籍都提到他,王次仲做了什么事呢?据卫恒《四体书势》说:"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上谷是地名,那里有个王次仲,他创造了楷法。

什么是楷法呢?唐朝张怀瓘《书断》引北朝王愔的话说:"王愔云:(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这一段话详细多了,王次仲之前的隶书,四四方方,没有波势,他用草书的方法,给隶字加了波势。

我在第一课就讲到,秦以前用古文字,篆字多圆转的线条,书写起来速度慢,后来改为隶字,把圆转的线条变为直线,你看这个"木"字,跟篆字相比较,就可以知道撇捺来之于篆字的弧线。最早的撇捺,就是这样直挺挺的线条。

到西汉时期,隶书中还可以见到这样直线捺。这是新莽时期的《莱子候刻石》。天凤三年(也就是公元16年)刻于山东。

我们来看它的几个字,这是"人"字。石头有些破损,但可以看到一捺基本上是直的。

"支"字和"使"字,一捺也是直的。

"建"字和"后"字,捺笔中线还是直的。

什么是捺

早期隶字中的捺,是从1号位开始走向9号位的斜线。往往是笔直地行笔,无须动手腕。

再举一个例子,东汉明帝时期的《开通褒斜道刻石》,永平九年(公元

66年),比《莱子候刻石》晚五十年。这是"级"字,可以看到一捺也很直。

这是"道"字,注意一捺的收笔弯曲了一下。不过这是刻在凹凸不平的山崖上,未必是作者有意的动作。

这个"以"字的一捺,用了弧线。说明当时有些人写字,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开始运用手腕。

所以,同样是从1号位走向9号位,有直线运动,也有弧线运动。写弧线要动手腕,手腕运动是左、右。只要手腕运动,你看这个直线的"木"字,就变成了右面这个"木",撇捺带有弧形。当然就比较好看了。

从公元16年《莱子候刻石》,直线较多,到公元66年《开通褒斜刻石》,弧线产生,可以看到当时书写的习惯。要注意,这些都是写字,用腕不用腕只是个人习惯。

1.1波

王次仲不满意这种情况,他要把用腕作为有意识的动作,也就是说,王次仲要在写字中加入艺术成分。他的创作之一,就是把长笔画变成"波势"。注意,我这里只讲行笔中线,没有包括起笔和收笔。"波势"通常用来写最长的一横或者一捺。你看《莱子候刻石》的"三"字,直线为多,而后来的《曹全碑》"三"字,形状就大不相同了。最长的一横,出现显著的波势。好像波浪翻滚,一高一低。

捺笔也开始使用波势。如《礼器碑》、《西狭颂》,捺笔的波势都非常明显。

卫恒《四体书势》还说:"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也就是说,王次仲的楷法,影响很大。在八、九十年间,流布全国,产生了很多好手。

你看,后来真书、行书中写一捺,还是使用波势。这是王羲之《兰亭序》,你可以看到这一捺的中线,就是一个波浪形。

唐代褚遂良《阴符经》中的"人"字,捺笔也是用波势写的。

横笔的长画,也往往用波形来完成。你看明代文征明《游虎丘诗》的"一"字,就是两个来回,上下两次。

一般来讲,两个来回的波势也就可以了,"寺"字的长磺,也是两个来回。

现在市面上文征明《游虎丘诗》这本贴有两种,左边这一个"年"字,是苏州博物馆所藏文征明的真迹。右边这一本,你看"年"字中间的长画,手腕动得不大好。这个作假的人,功夫还相差很远。买字帖的时候可要小心,不要买错一本。

我在21课中讲到"点画振动",曾举米芾《多景楼》"泛"字为例。米芾人称"米癫",容易激动。这最后一捺的波势,他狠狠地来回了几下。不过波浪太多,只是表现心情激动,未必好看。

1.2磔

捺有平捺,有斜捺。大家都知道,在书法中,捺笔收尾往往粗重,这称为叫磔。俗称"雁尾",就是好像大雁的尾巴。

大约晚唐到北宋时的《永字八法详说》,记录了一个笔诀:"笔诀云:始入笔,紧筑而微抑,""筑"是笔锋直下,"抑"就是下压,"便下徐行,势足而后磔之。"慢慢行笔写波势,看差不多了,就要加上"磔"。从这句话知道,当时"磔"就是写波势的最后动作。

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有一句话:"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这什么意思呢?就是写一波,从头到尾上下三折。而收尾必定要"磔"一下。

在王次仲时代,这个雁尾加在波势上,会有什么结果呢?你一望而知,这就产生了我们现在的捺笔。

从隶书过度到真书,一横的雁尾逐渐消失了。但一捺还经常保留着"磔"。后来张旭的永字八法中,把斜捺直接称为"磔"。

简言之

王次仲不是创造一种字体,只是美化书体。

所谓波势的本质,就是运动手腕。

有波的笔画收笔为磔,后来永字八法中称斜捺为磔。

2.捺的起笔

现在你知道了,常用起笔就是我反复讲的五种。

2.1一面锋起笔

最简单一面锋起笔,露锋。

好像《兰亭序》中的这个"人"字,这一捺,中线是一直线,一面锋起笔,一面锋行笔。顺便讲讲,收尾看起来也是在这个直线上。那么收尾是不是就不要动手腕了呢?不是,收尾要收尖,还是要用上一堂课讲的揭笔。

这个"夫"字,也是露锋一面起。

2.2两面换起笔

第二个两面换起笔,起笔和行笔所用的侧面不同,要扭动一次手腕来调整中轴。上次讲过,两面换起笔有横起和竖起两种。

王羲之这个"人"字,捺笔就是两面换横向起笔。这种起笔用得非常广泛。

褚遂良《阴符经》中的"道"字,最后一捺,竖向两面换起笔。

王羲之这个"及"字,有点像横起笔。其实起笔时手腕在左,不是右。所以应该属于竖起笔。

2.3三面换起笔

第三,露锋三面换起笔,同样有竖起笔和横起笔之分。

《阴符经》中这个"反"字,最后一捺看不大清楚,原贴纸张有点损伤,我把它去掉背景,放大,现在可以看清楚了,是横向三面换起笔。

传为张即之写的"收"字,是竖向三面换起笔。

这个"送"字,也是竖向三面换起笔。

2.4藏锋起笔

第四,藏锋起笔。是反向入纸,绕一个圈把尖锋的痕迹抹掉。转圈顺时针、反时针都可以。

传为张即之写的"更"字,他用的毛笔有点秃,这一捺的起笔,是转圈的,藏锋。

2.5藏锋两圈起笔,通常用在平捺上。四个面,左右上下,跟隶书一横的蚕头写法完全一样。

张即之《杜甫诗》中的"趋"字,最后一捺就是蚕头两圈。

"追"字,走之旁一捺,也是蚕头藏锋起笔。

一捺又称"波磔",我们今天要解决"波",下一次我们解决"磔"。

这个波,可以先从横笔开始,先写一个波峰的,就是一上一下。这是一个波峰。然后可以写两个波峰,一上一下,一上一下,这是两个波,但是你写的时候,不要这么平均,你可以前面写得长一点,后面写得短一点。前面的长一点,后面的短一点。

那么像文征明那个"一"字,就是用这样的波写出来的。

那么来试一下,起笔,一上一下,再一上,再一下,收笔。这样用波形写出横笔。

那么横笔有了以后,你写平捺,实际上是一样的,平捺有两个波势的话,就是一上一下。再一上,再一下。这就是平捺。

第二个练习是斜线,斜线你可以沿着九号位写下来,这个是没有波形的,比较简单有波形的,就是左右,一个波形。如果你把它加粗一点,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捺了。一左一右。

最后怎么收,这是下一堂课。现在这个不是正式的收。两个波形的,一左一右,一左一右,你把它处理,也是长短不一样。一左一右,一左一右。实际上这已经是捺了。

到下一堂课讲了怎么收笔,这个捺就出来了。请大家多加练习。

本节要点:

王次仲对隶字笔画的改造。

捺的中线:波和磔。

捺的常用起笔法。

要点解读:

思考题:

古称捺笔为"波磔",这名词的意义,在张旭前后有什么不同?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刚移栽的花怎么养才好

下一篇: 人工栽培牡丹花怎么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