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摘抄 > 正文

蚂蚱的生活习性,蚱蜢的生活方式和特征(掌握习性出效益)

关于【蚂蚱的生活习性】,蚱蜢的生活方式和特征,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蝗虫养殖,营养丰富,掌握习性出效益,控制蝗灾也需要2、蚂蚱的生活习性:蚱蜢的生活方式和特征

1、蝗虫养殖,营养丰富,掌握习性出效益,控制蝗灾也需要

蝗虫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往往是以“害虫”身份出现,特别是近期闹肆虐非洲的“沙漠蝗”。经营养专家分析测定,蝗虫的蛋白质含量高达74.88%(与草鱼、鸡肉的蛋白质含量接近),脂肪含量5.25%,碳水化合物含量4.77%,同时饱含人体、畜禽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和不饱和脂肪酸、多种活性物质等。无论是做食品,还是畜禽饲料,均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非洲部分国家,早已将蝗虫当做他们的“国菜”吃了数千年。在我国,蝗虫也以其肉质松软,鲜嫩,营养丰富,而逐渐为人们喜爱。

蝗虫科共有223个属,859种。我国常见的品种是东亚飞蝗,也是蝗虫养殖的主打品种。外界自然环境下生长,一年分两代,第一代称夏蝗,第二代为秋蝗。东亚飞蝗适应性强,身体粗壮,采食范围极广,从卵孵化成幼蝗后,经35天饲养即可变为成虫,50天左右肥壮后即可上市销售。

蚂蚱的生活习性,蚱蜢的生活方式和特征(掌握习性出效益)

东亚飞蝗为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有3个虫态,即卵→蝗蝻(若虫)→成虫。东亚飞蝗一般一年可繁殖2~4代,第1代习惯上称为“夏蝗”,第2代则称为“秋蝗”。雄蝗在交配后正常死亡,雌蝗产卵后会正常死亡。

孵化

种卵孵化温度不能低于17℃,温度在26℃~32℃,土壤含水量在18%~22%, 孵化率最高。整个卵块自开始孵化至孵化完成一般经过50~60分钟,全天8-13时孵化量最多。孵化出土亦有先后之分。

蚂蚱的生活习性,蚱蜢的生活方式和特征(掌握习性出效益)

蜕皮

飞蝗的成长和很多昆虫相同,都是靠蜕皮来完成的,蝗蝻出卵后5~7天蜕一次皮,强壮的蜕皮块,羸弱的蜕皮慢,蜕一次皮我们计算一龄。待长到一定长度需要再蜕皮时,即停止进食。附在草叶上头朝下倒悬其体,进行脱皮,1小时后即可自行采食。从孵化到成虫共需蜕皮五次,才能变为成虫。

群居性

一龄蝗蝻喜欢依附在植株上,二龄蝗蝻喜欢在裸地上,龄期越大,群聚集性越发显著,从数小片逐渐成汇聚成大片,互相重叠拥挤,壮观的甚至堆积高达数寸。

迁飞

蝗虫的迁飞不只是为了取食,另一主要原因是生长发育需要。迁飞不但促进食欲,特别是在羽化至产卵前迁飞,还提高了产卵数量和质量。所以,蝗虫产卵后至再次产卵前应做好管理,限制其在棚内飞翔,从而提高产卵数量和质量。同时也可抓住这个生理特点,在此阶段抓紧人工消灭。

蝗虫养殖:食用蝗虫养殖技术经验总结

取食

蝗虫嗜食植物为禾本科植物和莎草科植物,如小麦、玉米、谷类、高梁、茅草、芦苇、三棱草、莎草、香附子等。非禾本科植物或双子叶植物,一般不取食,采食植物不单是为了吃饱肚子,还要通过采食来吸收水分。芝麻、马铃薯、麻、甘薯、豆类、花生、荞麦、棉花、烟草等均为不喜食植物。三龄以上蝗虫生长加速,食量逐渐增大。此时要保证养殖大棚内食物充足,首先是蝗虫吃不饱会影响正常生长,另外会出现强食弱、大吃小的现象。吃玉米的飞蝗一生中总新鲜食量在85.5克左右,其中约25克在食蝻期消耗。吃芦苇的约60克。以干重计算,吃13克干玉米,20克芦苇。所以,飞蝗成虫每天消耗食物最高量为5克新鲜物质,一般在1克左右,约为体重的两倍或等于体重。

蚂蚱的生活习性,蚱蜢的生活方式和特征(掌握习性出效益)

趋光性

蝗虫具有向阳移动的习性。由此也可以判断此次东非、西亚、南亚蝗灾迁移至我国境内的可能性极小,毕竟向南阳光较强,而北面的喜马拉雅山是阳光比较弱的方向。

自相残杀性

蝗虫常会出现互相残食,特别是在食物或饲草水份缺乏时,蜕皮时的蝗虫是整个蝗生最危险时期,此时的蝗虫不能动,体质又很软,有被吃掉咬伤的危险。

交尾

蝗虫羽化后 4~7天开始交尾,15~20天内即可产下第一块卵,一生交尾数次。亦可孤雌生殖。

产卵

蝗虫产卵对土壤要求不高,但对对土壤湿度则较高,含水量在18%左右为宜。另外,土壤酸碱度、含盐量、坚实程度、是否向阳等也是重要参数。东亚飞蝗的卵块为褐色,略呈园筒形,中间略弯,呈茄子形。每只雌蝗约产卵块平均为4~5块,少的2~3块,多的6~7块,个别可达11块。每个卵块一般包含60~80粒卵,最多可达180粒,最少不到40粒。蝗虫产下第一块卵块后,需要隔几天才能再产第二块卵。

推荐阅读

2、蚂蚱的生活习性:蚱蜢的生活方式和特征

《昆虫记》蚱蜢的外形和生活特征是什么?

《昆虫记》蚱蜢的外形:雌虫较比雄虫大,体绿色蚱蜢或黄褐色,头尖,呈圆锥形,触角短,基部有明显的复眼。后足发达,善于跳跃,飞时可发出札札声。

生活特征:蚱蜢飞行时,抬起前翼,而拍打后翼。一般常见发生于农田与杂草丛生的沟渠相邻处。各地均为一年发生1代,成虫产卵于土内,成块状,外被胶囊,以卵块在土中越冬。蚱蜢一般在每年7~8月间羽化成成虫。

雌雄成虫交配后雄虫不久就会死亡,雌虫却大量吃食,积累营养。经过1周后,腹内的卵成熟了,就开始产卵,它一般将卵产在干燥而地势稍高的沙瓤中在各类杂草中混生,保持一定湿度和土层疏松的场所,有利于蚱蜢的产卵和卵的孵化。

内容简介:

《昆虫记》是一本讲昆虫生活的书,涉及蜣螂、蚂蚁、西绪福斯虫等100多种昆虫。在这个世界上,人类现在已知的昆虫种类约100万种,占所有已经知晓的动物种类的5/6;并且仍有几百万的未知晓的昆虫仍待人类去发现和认知。

法布尔在19世纪中期,于学校教课之余,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在田野间观察各类昆虫,为之定名,为之讴歌。

《昆虫记》分十卷,每一卷分17~25不等的章节每章节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在该书中,作者描述了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作者依据其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以人性化观照虫性,以虫性反映社会人生,其重点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

蚱蜢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

蚱蜢的特点是:蚱蜢,体长形,绿色或枯黄色,头尖,呈长圆锥形,后翅大,飞翔时发出声音,后肢长,善跳跃,是一种农业害虫,是蚱蜢亚科昆虫的统称,与蝗虫属同类,但不同种。

蚱蜢有着以下的生活特征:蚱蜢一般在每年7,8月间羽化成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雄虫不久就会死亡,雌虫却大量吃食,积累营养,经过1周后,腹内的卵成熟了,就开始产卵,没有集群和迁移的习性,常生活在一个地方,一般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吃的是禾本科植物,所以也会对水稻和豆类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

防治方法

发生严重地区,在秋、春季铲除田埂、地边5cm以上的土及杂草,把卵块暴露在地面晒干或冻死,也可重新加厚地埂,增加盖土厚度,使孵化后的蝗蝻不能出土。

在测报基础上,抓住初孵蝗蝻在田埂、渠堰集中为害双子叶杂草且扩散能力极弱的特点,每667m2喷撒敌马粉剂1.5—2kg,也可用20%速灭杀丁乳油15ml,对水400kg喷雾。保护利用麻雀、青蛙、大寄生蝇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中华蚱蜢

蚱蜢的特征是什么

蚂蚱又名“蚱蜢”、“草螟”、“ 蚱蚂”、“蝗虫”。

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等。

变态:不完全变态。

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 10cm 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 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

外形特征

编辑

成虫体长80~100毫米,常为绿色或黄褐色,雄虫体小,雌虫体大,背面有淡红色纵条纹。前胸背板的中隆线、侧隆线及腹缘呈淡红色。前翅绿色或枯草色,沿肘脉域有淡红色条纹,或中脉有暗褐色纵条纹,后翅淡绿色。若虫与成虫近似。卵成块状。 世界上共有5000多种蚱蜢,其中的许多种不仅能跳,而且能飞。在它们又窄又厚的前翼下面,有一对又宽又薄的后翼。蚱蜢飞行时,抬起前翼,而拍打后翼。不过它们更多的是用后足跳跃行进而不是用翅膀飞。

分布范围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要栖息于草地、农田,多活动于稻田、堤岸附近。

生活习性

各地均为一年一代。成虫产卵于土层内,成块状,外被胶囊。以卵在土层中越冬。若虫(蝗蝻)为5龄。成虫善飞,若虫以跳跃扩散为主。蚱蜢没有集群和迁移的习性,常生活在一个地方,一般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吃的是禾本科植物,所以也会对水稻和豆类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此昆虫不完全变态,从卵孵化成若虫,以后经过羽化就成为成虫,不经过蛹的阶段,它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第2年初夏由卵孵化为若虫,若虫没有翅膀,其形状和生活方式和成虫相似。

蚱蜢一般在每年7~8月间羽化成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雄虫不久就会死亡,雌虫却大量吃食,积累营养。经过1周后,腹内的卵成熟了,就开始产卵,它一般将卵产在干燥而地势稍高的沙瓤中在各类杂草中混生,保持一定湿度和土层疏松的场所,有利于蚱蜢的产卵和卵的孵化。一般常见发生于农田与杂草丛生的沟渠相邻处。各地均为一年发生1代,成虫产卵于土内,成块状,外被胶囊,以卵块在土中越冬。

创造纪录的体育健将会妒忌小小的蚱蜢,它能跳过相当于自己身长 15~20倍的距离——而且不需要助跑!不过话又得说回来,蚱蜢的身体就是为跳跃而设计的。它的两条后腿特别长、特别有劲,在后腿的上半部鼓起厚实而耐劳的肌肉,里面储藏着大量的能量,并能迅速地释放出这些能量。其实,蚱蜢的后腿只适合于跳跃,所以在行走时这两条腿反倒显得很笨拙。当蚱蜢准备跳跃时,它的4条小腿便将身子前半部撑起,后腿弯曲,然后突然伸直,把自己射向空中。这样—蹦一蹦地向前跳,速度要比大多数靠奔跑行进的虫子快10倍。

有些蚱蜢,通常都是雄性的,用翅膀发出“音乐”来吸引配偶,并告诉别的雄蚱蜢离开这里。不同种类的蚱蜢发出“音乐”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它们有的用后腿上的尖叉刮擦前翼的边发出声音,或者让翅膀相互磨擦发出声音。在飞行中,有的蚱蜢以翅膀撞击后腿来发出声音,还有的蚱蜢干脆劈啪劈啪拍打翅膀以发出声音。

为听见这些“音乐”,有些蚱蜢在翅膀下面有耳膜,还有的蚱蜢在前肢上有耳膜。聆听这些“音乐”能帮助雌蚱蜢作出正确判断:那位“音乐家”是不是和自己相配。因为每一种蚱蜢只会唱出自己特有的歌。

阅读:

蚱蜢(英文:Acrida)是蚱蜢亚科昆虫的统称。中国常见的为中华蚱蜢(Acrida chinensis),雌虫较比雄虫大,体绿色或黄褐色,头尖,呈圆锥形;触角短,基部有明显的复眼。后足发达,善于跳跃,飞时可发出“札札(Zhā Zhā)”声。如用手握住,2条后足可作上下跳动。咀嚼式口器,为典型广栖 、植食性优势种 ,数量大,分布广,常取食危害农作物及牧草 ,其营养成分丰富,是一种重要的营养源。 [1]

2018年7月,哥斯达黎加发现了一只少见的紫色蚱蜢。

本文关键词:蚱蜢有哪些特点,蚱蜢的生活场所,蚱蜢的生存环境是什么,蚱蜢的生活方式和特征视频,蚱蜢特点和生活特征。这就是关于《蚂蚱的生活习性,蚱蜢的生活方式和特征(掌握习性出效益)》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澳大利亚vs中国比分(武磊点球破门国足11战平澳大利亚)

下一篇: 小学班级安全管理制度汇编(小学班级安全管理制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