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悬疑剧《消失的孩子》已圆满收官,剧中的“小孩”都与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父母的影响下长成如今的模样。
在悬疑剧的外表之下,实际的内核主旨则是在传达亲子关系对一个人的影响。
01失踪,是预谋已久
青岚园小区401的一家三口,一如往常迎来匆匆忙忙的早晨。
9岁男孩杨莫在妈妈陶芳紧锣密鼓地催促下起床、洗漱、吃早饭,爸爸杨远提前下楼准备开车送儿子上学,而杨莫却凭空消失。
反复寻找无果后,夫妻二人慌忙报警,随着调查,在这个家庭发生的故事也徐徐展开。
陶芳是典型的“鸡娃”妈妈,杨莫与学习无关的爱好都被她明令禁止,每天只能辗转于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和学校之间。
相较于妈妈的强势,爸爸杨远则活得有些憋屈,单位和家庭两头都不落好。
他牺牲工作照顾家庭,却遭到妻子的嫌弃,没本事,赚钱少。
杨远想带孩子回趟爷爷奶奶家都不被允许,理由当然是学习才最重要,一切娱乐活动都得让路。
杨莫在这种密不透风的管教中并没有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反而叛逆、贪玩,还患有“多动症”。
这场突如其来的失踪是他为了逃离压抑的生活而自导自演的。
父母总是站在“我是为你好”的角度思考,常忽视孩子真实的感受,他们的教育焦虑传递到孩子身上就是沉重的负担。
负重前行,有的孩子承受能力强,能够自我消解压力,从而成为符合期待的传统意义上成功人。
有的孩子却会在逼迫之下产生厌恶情绪,难以对学习产生热情和兴趣,失败后更是一蹶不振。
并非每个人都能在重压之下绝地反弹,一味地逼迫孩子,最后得到的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妈妈的情绪,爸爸的态度,影响着整个家庭的氛围,别把自己的负面情绪不自觉地转嫁给孩子。
02爸妈走了,我成了废物
另一个已经长大的“小孩”袁午,从小就成绩优异,高考数学满分,妥妥地“别人家的孩子”。
而在他优秀的背后,是一对包办一切的父母。
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他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技能,没有生活常识,无法与人正常沟通。
他相亲时说的话,与谁结婚,选择婚戒,都是母亲安排的。
而他人生中最大的叛逆大概就是沾染赌博,输到倾家荡产,闹了个妻离子散。
父母带着他远离家乡,去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想让他重启自己的人生。
妈妈总是对他放心不下,“我要是走了,你可怎么办?”
后来,母亲去世,袁午与父亲相依为命,靠着父亲微薄的退休金度日。
他因无法与人正常交流被新公司辞退,而父亲还满心期待着袁午能重新开始,越过越好。
他每天欺瞒着父亲说是出去工作,实际上整日混迹在麻将馆“重操旧业”。
那天晚上父亲对袁午说“要是爸走了,你可怎么办”,后来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从此世界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他不敢报警,怕申报父亲死亡后,再也拿不到父亲的退休金。
“爸妈走了,我成了废物”,实际上,袁午的人生在他小时候就废了。
父母总是想给孩子最好的,但是过度保护,过多干涉却养出一个巨婴,他没有自理和独立能力。
在他的内心与人格深处,始终还是个孩子,即便早已成年,但他心理上从未与父母分离过。
那些无法长大的孩子,被叫“巨婴”、“妈宝”的成年人,并不是现在才废的。
孩子需要在成长过程中完成自我认同,父母不要本末倒置地代替孩子承受。
孩子在受挫时产生挫败感,父母给出正向的引导与鼓励,孩子感受到爱的支撑,相信自己能够做好,逐渐完成“我可以”的自我认同。
一个人长久处于父母营造的“你不行”的明示、暗示的环境里,他也逐渐地失去了对自己的认同感。
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又怎么能够独自过好自己的人生呢?!
03丧失自主权,也就丧失了成就感
前段时间,“北大数学天才柳智宇还俗”的消息频上热搜。
柳智宇就是传说中的天才少年,成绩优异,各种竞赛的金牌拿到手软,从小到大读的都是重点学校。
他18岁被保送进入北京大学数学专业,大四时收到麻省理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并获得每年7万美金的全额奖学金。
但这个22岁的北大数学天才却拒绝了世界名校,选择出家。
没有人能理解他的做法,父母的劝阻、哭闹都起不到任何作用,他甚至一度与父母断绝来往。
柳智宇出生在一个高知家庭,父亲是华师一附中的物理老师,培养出多个物理竞赛获奖学生,母亲是工程师。
柳智宇从小就被寄予厚望,在别的孩子外面疯玩的时候,他玩的是父亲物理实验的东西。
小学四年级时,柳智宇去上启蒙老师刘嘉的数学培优班,被老师夸赞有天赋,鼓励他继续努力。
他善于思考分析,喜欢绞尽脑汁算出答案的成就感,也因着这份表扬与肯定,他热爱上数学。
父母给了他很多支持,找更多名师、培训班,让他快速提升能力。
那时柳智宇真切地享受数学带给他的一切,“那是另外的一个世界,数学的世界,其中并没有凡庸琐碎的得失毁誉,只有自然的美、人类心智的美。”
他纯粹的热爱数学学科,努力加上天赋,让他很快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柳智宇高一发表的论文《幂数列求和纵横引论》,斩获湖北省级奖项,甚至获得很多数学家的肯定。
高二那年,他在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循环赛中以满分成绩获得金牌,一战成名。
而所有的正向循环也戛然而止,在他患有严重眼疾,阅读困难时,母亲依然坚持让他刷题。
面对父母、老师、学校要求他不停地参加奥数比赛、拿奖,他开始感到厌烦。
他只想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研究数学上,单纯地享受数学之美,而非持续内耗。
孩子丧失自主权,也就丧失了成就感,因为在他的内心中是在为父母而行动,而不是为自己。
柳智宇的父母从小对他的学习抓得很严,他与同伴玩耍时间太少,缺乏进入集体的练习。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结果就是,他虽然学习非常优秀,但日常生活、人际关系都处理不好。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觉得孩子要以学习为重,不必花时间交朋友。
实际上,孩子在与同龄人玩耍的过程中能够学会融入集体,掌握社交技能。
柳智宇在寺庙的生活也并非容易,他无法与其他人和睦相处、琐碎生活深深困扰着他。
从寺庙离开后,柳智宇曾短居在一位居士家里,但最后并不愉快。
居士把碗槽中没有刷的碗筷、家里枯死的花拍成视频发给他,他羞愧地收拾东西走人了。
从小被父母包办惯了,他已经与生活隔绝,没有干活的眼力见,不知道怎么过日子。
他也感到非常自责,但在被指出错误之前,自己完全无法意识到。
这也是最可怕之处,用爱包裹着给孩子一个真空环境,他不仅没有抵御病毒的能力,甚至意识不到病毒的存在!
后来,柳智宇辗转又去了不同的地方修行,爱上了心理学,开始给很多有困惑的人做心理咨询。
还俗之后,柳智宇从事着心理咨询方面的工作。
父母常常付出极大的努力去培养孩子,却忽视孩子的真实感受。
自顾自地拉扯着他往前跑,喧宾夺主地替孩子过本该属于他自己的人生。
请尊重孩子,给予足够的爱与包容,让他去亲身体验和享受生活,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抉择并负责!
■ END ■
配图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